做預算只是忽悠手段 探秘裝修行業內幕
家裝陷阱太多了,一般消費者根本不具備鑒別的能力。

圖片來源:徐州索菲亞裝飾
根據裝修工程預算書的計算,一些裝修公司的利潤率大約在30%至40%之間。在進行中等規模的裝修工程時,一般的裝修公司的利潤大約在2萬元左右。然而,在裝修過程中,一些裝修公司會通過更多的方式來賺取利潤,這給業主帶來了難以防范的問題。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潤,部分裝修公司甚至會采取欺騙行為。貓膩一:逐層加價,導致裝修費用增加60% 有一些裝修公司和工長采取層層轉包家裝工程的方式,將裝修項目細化分類后再加價,成為推高家裝市場價格的手段。傳統的裝修模式中,家居建材經過生產廠家、銷售部門、大區總代、地級總代、店面、家裝公司,最終到達老百姓手中,每個環節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因此,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支付六七成的費用。貓膩二:巧妙轉換材料計量單位以謀取暗中利益,是一些裝飾公司常用的手段。一般來說,在材料市場上,材料的價格以每桶(組)或每張為單位進行銷售。裝修公司向業主展示的報價單中,許多主材都是以每平方米或每米的方式報價,例如涂料、板材等等。因此,業主往往不清楚實際上會使用多少裝修材料,或者會有多少裝修材料被消耗掉。與主要原料相比,輔助材料的含水量較高。以對墻面的簡單處理為例,市場上銷售的乳膠漆都是以桶為單位計算價格。但是裝修公司通常使用每平方米作為計價單位,這樣在單位轉換過程中就可以獲得差價。貓膩三:做預算時,掛羊頭賣狗肉,裝修行業競爭激烈,一些裝修公司為了獲得裝修項目,會以低總價的方式吸引客戶。有些裝修公司在編制預算時,常常故意忽略一些項目,然后再通過打折等手段,使預算看起來比其他公司更低。由于沒有將裝修材料的情況向業主清楚地說明,可能會使用不合格、不環保的材料。當業主要求使用高品質、環保的裝修材料時,裝修公司會要求加價。業主最終會遭受不劃算的結果。第四個貓膩:利用損耗和調包,也是裝飾公司獲取利潤的有效手段。當涉及到瓷磚、地板、甚至是吊頂等裝飾材料時,很多裝飾公司通常會在報價單上規定一定的損耗比例。然而,客戶最后很難準確計算實際損耗,多余的耗損材料就會被轉移到裝飾公司的財務賬戶中。調包是裝飾公司常用的一種賺取利潤的做法。裝修施工人員會將業主購買的知名品牌裝修材料,進行偷換,用替代品來達到偷工減料的目的,他們還會使用假冒偽劣的產品。在這一系列操作之后,最終消費者要花費的開銷大約是裝修預算的1-2倍,除了需要花費更多的金錢,還需花費更多的精力、時間和心思,這使得許多消費者深感不堪重負。律師表示,合同的詳細條款非常關鍵。由于裝修項目涉及許多隱蔽工程,比如管線的埋放等,一旦出現問題后,很難提供證明,這使得裝修糾紛的解決變得困難。由于一些裝修合同簽訂不夠明確,因此一些裝修糾紛只能通過調解來解決。只有在裝修公司違反合同約定,或者明顯偷工減料的情況下,業主才有可能獲得勝訴。因此,與裝修公司簽訂詳細的裝修合同是確保業主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和保證。對于裝修這件事,我也希望能夠放權,但現實卻讓人無奈。我進行了一些在家裝市場上的隨機調查,詢問了一些計劃進行裝修的業主。他們表示,裝修是一項費神費力費心的工作。如果能找到一家價格合理、材料有保障的裝修公司,他們就可以放心地把家交給他們,自己放心地去上班。但事實上,這樣讓人放心的裝修公司很難找到。王女士最近剛獲得了一套100平米,三室一廳的房子。為了裝修,她整天忙個不停,沒有休息的時候。我每天晚上都會在論壇上瀏覽裝修日記,白天則去裝修公司考察。然而,一個月過去了,我仍然沒有找到理想的裝修方案。我仍然迷茫于選擇哪家裝修公司、怎樣的裝修風格以及半包還是全包的裝修方式。王女士表示:“裝修項目耗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我尚未開始裝修,但已經感到筋疲力盡。其實,我本想將裝修工作委托給他人,專心上班,但目前的裝修現狀讓我無法安心放手。”據經驗豐富的家裝業內人士介紹,家裝行業的模式亟待改進。實際上,家裝可以采用網絡的B2C模式,即商家直接為客戶提供服務,這樣就可以省去中間商的折扣,使裝修過程更加透明,材料來源更有保障。此外,通過詳細的裝修合同約束,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護業主利益,避免受到損害。豪華裝修也可以實現在不高昂的價格下實現。預計,這種家裝工廠店模式一旦問世,將會引起消費者的強烈興趣,讓他們省心、省力、省錢,開心地進行裝修,輕松地上班,放心地入住。信息來源于沈陽日報。

圖片來源:徐州沃客工裝·辦公店鋪展廳學校·裝飾